找到相关内容15980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西藏教育

    学位 来源:《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—西藏教育》 作者:周明 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3548535.html
  •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

     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   作者:杨华   在我国诗歌史上,王维以“诗佛”著称。早在他生前,就有人称他为“当代诗匠,又精禅理”(苑咸《酬王维序》,《全唐文》卷一二九)。至...政治环境相对立的,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。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,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力求神似,达到了“意境两浑”的佳境。   杨华,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。   文学教育 2006年第24...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995221.html
  • 问佛狮子岭

     高军 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4862577.html
  • 雪窦山与弥勒信仰

    雪窦山与弥勒信仰  张林 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,风景秀美,环境清幽,弥勒信仰是其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。   在佛教的全堂佛像图中,供奉的主要是三大佛五大菩萨。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;五大菩萨即大智文殊菩萨、大行普贤菩萨、大悲观世音菩萨、大愿地藏菩萨、大慈弥勒菩萨。中国有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,分别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山西五台山、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四川峨眉山、观世音菩萨的应化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4669257.html
  • 班禅大师创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

    下降到44%,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(杨朝济《西藏教育工作报告》,载《西藏教育》1993年增刊)。(文章来源:《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——西藏教育》/作者 周明) ...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81187025.html
  • 隐逸文化的根脉

    遇明主则当仁不让。   有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的仕途失意之隐。东晋陶渊明,“不堪吏职”,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归隐田园,采菊种豆。   有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丘山”的怡情之隐, 宋代林逋,栖身于西湖一隅,隐居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1250742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

   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 张林  人间佛教是清末以来佛教改革的一大潮流走向,其革新思想主要针对佛教的许多活动严重背离佛陀慈悲济世,度己救人的本怀,蜕变为超度亡灵,混饭求生的宗教而提出的。这股潮流自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张后逐渐形成规模,成为佛教改革的主导力量。针对当时佛教的衰落状况,有志于振兴佛陀事业的人士从各方面提出改革思想,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。民国期间出现过一些以“人间佛教”为主题的刊物或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5465143.html
  •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

   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  张林  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广大的。“世界”梵语为Loka(路迦),世为迁流主义,指时间,过去现在未来的迁变流动。界为方位,指空间,东西南北等四面/访加上下,共十方。世界总指...的鬼类众生很多,有福德的鬼为山林冢庙之神或为鬼王,也有能力大害人的鬼,如夜叉、罗刹类。鬼常与人杂处而不可见,从人处得食,有时也因与人有前世的十艮等等因缘而发生某种关系。鬼道以饿鬼为代表,数量很多,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0661663.html
  • 唯识哲学对对像世界的说明

    唯识哲学对对像世界的说明 潘雯  (一)“对像世界”成为哲学探究范畴的原因  甚么是“对像世界”?它为何成为哲学家们探究的重要课题?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,“对像世界”其实是指一切提供主体心识作为认知的象目(object);即是哲学中所指的“认知对象”。而“对像世界”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课题,是因为它是一个我们能触及,但却不能以经验知识确定的界域。它不能被确定的原因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3154610.html
  • 戒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

      戒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  文 张荣   佛教戒律是整个佛教的生命力,是修道者寻求解脱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途径。据《大般泥洹经》记载,佛陀入灭前为后世修行人留下了“以戒为师”的教诲:“佛垂灭度,世间无师,阿难启请。佛言:比丘若能奉戒者,是汝大师,若我在世,无异此也。”佛陀说:若能依佛法的精神,奉行佛制戒律,此人就是我们的师父,犹如释迦牟尼佛再来一般。戒律若在,佛法就昌盛。戒不是束缚,而是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5782168.html